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重造大顺天在线阅读 - 第135章 关宁军

第135章 关宁军

    崇祯十四年七月,宁远城外旷野里一片灰黄,入目间尽是荒芜,道旁的许多农田也都已经荒废,压根没有耕种的迹象,显得极为萧瑟。

    自从洪承畴大军陈兵宁远城之后,硝烟的味道也就显得越发浓郁起来,宁远城附近的百姓们大多都向后方逃去,他们宁愿舍家弃业也要跑回到关内去——谁知道鞑子什么时候会打过来呢?

    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道黑点,他们渐渐放大之后,却是上千名大明骑兵,他们当中簇拥着许多将领,朝着宁远城疾驰而来,一面面明军大旗在空中飞舞,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写着‘宁远总兵吴’字样的旗帜,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见到总兵大人的军旗,宁远城上的明军也不敢怠慢,他们核对完身份之后,便将这些人放进了城池。

    为首的将领正是三十出头的吴三桂,即便经过了旅途劳顿之后,整个人却依然显得精神奕奕,进城之后便立刻去拜见总督洪承畴。

    洪承畴得知了吴三桂归来,也是颇为高兴,将其迎入了衙门里——倒不是单纯给吴三桂面子,实在是因为吴三桂这一次出行,身上肩负着一项极为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前往觉华岛方向接受军粮。

    辽东身为九边之首,又是抵御建虏的最前沿,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辽东囤积大军却无法实现供给,早在隆万年间当地的米粮价格就已经涨到了石米四两,石粟二两的地步。

    为了供养洪承畴大军,光靠辽东本地的粮饷肯定不够,于是崇祯便命令内地转运粮饷至关外,来支撑大军用度。

    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运输的成本。

    过去大明朝为了向辽东运输粮食和白银,通常都是从山海关一路运输饷银,像江南地区的米粟,经过漕运到达京师,再由京师运抵辽阳。

    这种运输方式不仅路程极为遥远,且道路状况不佳,许多地方都是山涧险阻,车辆不通,只能牛畜驮负,效率低下不说,还经常会出意外,像南方运三石粮食到通州后往往只剩下了一石,而这一石粮运到辽东后往往需要一两以上的路费,要知道往年丰年的时候一石粮能买上七八石。

    而在这个时候,朝廷里便有一个叫做沈廷扬的小官,他提出了一条建议,那就是陆路运输既然这么贵,咱们可以走海运的形式,从登莱运米粮至辽东。

    的确,从通州沿着山海关进入辽东,需要绕很长的一条弯路,可是倘若从登莱到辽东,则距离至少减少了一大半,且海运能以更低的成本运送更多的粮食,由此得到了崇祯的赞同。

    因此,今年的军粮通常都是走海运路线,抵达了觉华岛之后便继续绕过觉华岛,朝着着塔山和高桥方面前进,靠近笔架山的岸边卸下粮食。

    洪承畴原本有些不放心海运方法,于是便让吴三桂去接应粮船。

    吴三桂喝了一碗茶之后,恭敬地说道:“大人,朝廷从海上运输军粮着实不易,如今海面尚算平静,平安抵达的沙船也不少,可是一旦风浪陡起,就常常会有粮船沉没。”

    洪承畴点了点头,道:“觉华岛和宁远城都是军粮囤积重地,关系到全军命脉,因此绝不能有任何风险,还请长伯调集兵马加固宁远和觉华岛的防守,万万不可为敌军所趁。”

    吴三桂连忙拱手道:“卑职一定严格遵守大人的指示去办,绝不敢有丝毫松懈。”

    洪承畴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如今汇聚在宁远的八大总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可是最让洪承畴放心却是这个吴三桂,因为此人办事谨慎,且颇有章法谋略,再考虑到对方的出身,将来恐怕又是一个名将的苗子,于是对其也是百般拉拢。

    除却吴三桂本人能力之外,洪承畴最看重的也是吴三桂的身后关宁军背景。

    所谓的关宁军,顾名思义便是指大明驻扎在辽西走廊的军队,以山海关和宁远为主要驻地,最北可达锦州,其早年源于蓟辽督师孙承宗所创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战略方针,并调集各镇援兵予以补充、重编得来的一支明军精锐。

    后来经过了袁崇焕对宁远战略改变后,他以宁远为前进基地,在锦右地区开始往前修城的出击策略,也使得关宁军迅速变成了大明目前军费最高、人数最多、号称战斗力最强的边军,每年吞吃大明六七百万两白银的军饷。

    当然,在大量资源的灌注下,不可否认的是,关宁军也成为了目前大明仅剩下为数不多的精锐,也曾经取得过宁远大捷以及宁锦大捷,颇受朝廷的看重,因此也使得洪承畴十分重视此时的关宁军。

    但是有一个问题,当年孙承宗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战略不可谓无效,可是也催生了许多辽西本土派,把持了关宁军的军权,几乎达到了油泼不进针插不入的地步,其中主要构成便是以祖家为首。

    祖家属于辽西望族,像祖大寿的爷爷祖仁在万历朝便是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官,也是当时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的部将,同辽东的李成梁家族一般,都是当地枝叶繁茂的军门世家。

    后来到了祖大寿之父祖承训这一辈时,祖承训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万历援朝战争中第一个入朝的大明将领,还曾经率领三千骑兵进攻过日军。

    当然,在祖家之外还有吴家,像吴三桂便是祖大寿的外甥,吴家与祖家之间同属于血缘亲族。

    正因为这个缘故,使得洪承畴对吴三桂颇为礼遇,赞叹道:“倘若大明各处总兵将领都有长伯这么尽职尽责,局势焉能败坏至此?”

    “大人实在是过奖了,卑职愧不敢当。”

    吴三桂脸上恰到好处地浮现出一丝谦卑的笑容,让洪承畴越发觉得满意。

    洪承畴便主动说道:“当初我尚在京城的时候,也曾经得缘见过令尊大人一面,老大人身子骨颇为健朗,每日里优游林下,使我都羡慕不已呢!”

    吴三桂轻声道:“家父能够在京城闲居,也是得了陛下的恩旨之故。只是如今卑职在辽东,家父前些日子也曾来信,言语中皆以上阵杀敌报效朝廷为要,倒没有说过自身境遇,如此也算是多谢大人了。”

    洪承畴点了点头,随后便意味深长地说道:“我这些日子一直留在宁远,未曾急着出兵去解援锦州,反倒是监军张若麒有些急不可耐,不知长伯以为宜速还是宜缓?”

    吴三桂听到这个问题时,他却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微微沉思了一会后,道:“若是作为祖将军的外甥,卑职自然是赞同早日前去救援,可是作为大明的臣子,卑职以外眼下并非决胜之机。”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