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蜀汉之庄稼汉在线阅读 - 第1161章 推波助澜

第1161章 推波助澜

    事实上,孙权“满朝文武,不如一校事”的感叹,未免有些过于武断。

    吴国的大臣,未必没有人想过向蜀国借粮渡过难关。

    只是吴国与季汉之间的交易,从官方方面来说,是由校事府主导,而民间方面,则是由荆州世家占主导。

    偏偏在建业的朝堂上,这两者都有些尴尬。

    校事府自不必说。

    荆州出身的重臣,也不是说没有。

    比如说潘浚,又比如说诸葛瑾。

    可是就算潘浚在世时,他与诸葛瑾也都是一直领兵在外,少有回到建业。

    再加上大汉丞相诸葛亮的缘故,诸葛瑾一直很注意避嫌。

    毕竟吴国袭取荆州,可不算什么光彩的事,偏偏季汉上层,又有不少荆州人士。

    就算是汉吴联盟,但这些有家不能回的荆州派,对吴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心态,那还真不好说。

    所以诸葛瑾以大将军、左都护的身份坐守荆州,看似风光,实则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小心行事。

    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瑾在季汉的影响力,以及对季汉内部消息的打探,还真不如校事府方便。

    而且就算是诸葛瑾能打探到季汉的实际粮价,他也同样没有足够的把握,能从季汉寻得门路买到粮食。

    在这个事情上,注定是掌握着与季汉物资交流渠道的校事府占了上风。

    吕壹春风得意地从宫里出来,并没有回到校事府。

    而是拐了一個弯,来到驿馆旁边的一家小院里。

    小院里的人看到吕壹的模样,似是早有所料,笑道:

    “吕中书此番,可谓如意耶?”

    吕壹闻得对方此言,连忙行礼道谢:

    “壹岂是为己之如意?不过是想为陛下分忧耳。故此番前来,乃是谢过先生的及时指点。”

    马田笑而不语,但见从小火炉上提茶壶,给倒了一杯热茶,再把它推到吕壹面前,伸手道:

    “吕中书请。”

    动作潇洒,神情洒脱,再加上雾气缭绕,把马田的面容隐隐遮住,当真是说不尽的写意轻松。

    吕壹眼里有些羡慕,这等气度,委实是自己难以学到的。

    看到吕壹举杯而饮,马田这才继续开口道:

    “汉吴两国,本就是互为盟国,相约讨贼,如今吴国有缺粮之忧,身为大汉子民,吾岂会袖手旁观?”

    说到这里,他又深深地看了一眼吕壹,意味深长地说道:

    “再说了,吾等自到江东以来,一直蒙受吕中书的照顾,这一次,不过是投桃报李而已。”

    “话虽如此,”吕壹放下茶杯,声音虽低,但语气里却是有着感激,“但若无先生的提点,吾等粗人,又岂能想到这一点?”

    在这个事情上,虽说校事府占了先机。

    但也不要把满朝文武的人,都当成是傻子。

    他们现在没有注意到汉国的余粮,那是因为他们的消息没有校事府灵通。

    消息灵通一些的,也没有校事府的渠道,自然也不敢轻易妄言。

    但最迟夏收的时候,他们肯定就能反应过来。

    所以马先生及时提醒,很重要。

    至少对于校事府来说,非常重要——这给校事府比别人多了至少两三个月的时间。

    “若无先生,即便校事府能寻得粮食,恐怕也没有办法买下那么多粮食,给陛下解了当务之急。”

    汉国的粮食就算是再便宜,那也是要掏钱买的。

    校事府虽说有给陛下充实内帑之责,但吕壹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陛下的内帑,现在也没有多少余裕。

    用马先生的话来说,这一招就叫无中生有。

    吕壹自己不过是上下嘴皮子动几下,寻个时机,想个办法,劝说陛下答应荆州大族所求之事,就能得到大批粮食。

    在东,能解陛下之忧。

    在西,能得荆州大族之心。

    居中,则校事府也能沾光。

    这等手段,在吕壹看来,堪称鬼神莫测。

    想到这里,吕壹就更觉得,校事府里的校事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学问人,当真是一件令人遗憾之事。

    校事府明明是陛下亲自下令所设,居然被江东那些世家子所轻。

    若不然,自己能得马先生这等人物相助,又何愁朝中那些大臣攻讦?

    校事府被人所轻也就罢了,那些大臣们,还一天到晚地说校事府误国,委实可恨。

    你们不误国,怎么也没见你们给陛下解忧?

    “先生不过是凭几封书信,就能说动荆州世族,可见先生在荆州的高望。”

    吕壹试探着问道,“先生难道就没有想过,要恢复真名,以雪前耻?”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自从自己被委派至江东以来,马田就没想过自己的身份能隐瞒下去。

    而且他也没想着能瞒一辈子。

    此时听到吕壹这么一问,原本洒脱自然的他,神情怔了一下,然后脸色微微有些一僵。

    但很快,他又恢复了淡然的笑意:

    “我知道中书的意思。只是某这些年来,用这个名字习惯了,暂时没想着改回去。”

    也不知是不是被吕壹这个话勾起了情绪。

    但见他拿起自己的杯子,轻抿了一口茶,似乎是想起了什么,脸色也变得有些黯淡下来。

    “想当年,丞相视我如子,我视丞相如父。后随丞相伐贼,吾自以为得丞相所传,擅不听命。”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终于出现了苦笑:

    “没想到差点把伐贼之业毁于一旦,若非冯都护,吾怕是万死亦难赎其罪。”

    “此事之后,吾改名为田,以示革面之意。”

    他看向吕壹,面有肃然之意:

    “吾此番,非是助吕中书也,而是给讨贼大业献一分力,欲求心安耳。”

    吕壹听到马田这么一说,也不禁坐直了身子。

    马田的目光,又越过吕壹,看向西北方向,似在解释,又似在喃喃自语:

    “我只求能有朝一日,能看到讨贼大业成功,这样,我才能有脸面去见丞相……”

    说起前事,马先生就开始变得伤感起来。

    吕壹一看马先生这神情,就知道要糟。

    他与马先生也算是交往甚久,知道大汉丞相便是对方心里永远的痛。

    以前每每提起丞相,马先生还只是自道羞愧。

    只是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江东后,马先生悲恸无比,甚至哭昏数次。

    如今一提起诸葛亮,他还是会泪流不止。

    吕壹正想着如何安慰,却是没有想到,这一次不但提起了丞相,而且还涉及丞相矢志所求的大业。

    念及自己辜负了丞相,不能陪同丞相共谋大业的遗憾。

    这一次,马先生竟是忍不住地失声痛哭:

    “丞相,却是等不到这一天了,吾深受丞相厚恩,竟不能亲自到墓前祭拜,愧对天地,恨啊!”

    哭着哭着,马田双手捶胸,几欲气绝。

    吓得吕壹连忙扶起马先生,安慰道:

    “先生何须如此哀痛?诚如先生所言,先生现在所做的,正是为讨贼大业出力。”

    “丞相泉下若是知晓先生之心,想必也定会开怀,不会再怪罪先生。”

    马先生哭了好一会,这才收了声。

    他擦了擦眼泪,对吕壹说道:

    “若是当真能如吕中书所言,那吾此生,再无憾矣!”

    说着,他站了起来,对着吕壹行礼道:

    “吕中书久侍陛下身边,若是能劝说陛下伐贼,吾便是感激不尽。”

    吕壹连忙扶住马田,急声道:

    “先生说得哪里话?这个事情,当是我感谢先生才是啊!”

    看到马先生已经收敛了情绪,吕壹这才与他一起重新坐下,然后有些不太好意思地开口道:

    “其实壹这一次过来,除了告诉先生,陛下已经答应了荆州那边所求,实则还有一事,是想求先生一事。”

    “吕中书但说便是,何须说求字?”

    “传闻先生与冯都护有所交情?”

    马田又是叹息,对吕壹没有讳言:

    “我与冯都护确实略有交情,当年我在街亭的失误,按律当斩,若非冯都护及时出手相助,今日吾怕是早化成黄土矣!”

    街亭一战,可算是冯都护的成名之战。

    当年发生了什么事,除了当事人,恐怕已经很少人知道其中详情。

    世人多是只知马先生曾受冯都护活命之恩。

    这一点,马先生不止一次提起。

    吕壹自然也不疑有他。

    只见他斟酌了一下,这才说道:“我素知先生与兴汉会交好,知道兴汉会内部不少消息,也不是说信不过先生。”

    “只是此事事关重大,陛下极是上心。如今听闻此事后,欲写书信给汉家天子,谈及借粮一事。”

    “世间谁人不知,汉家天子极是器重冯都护?故而若是冯都护能在汉天子面前帮忙美言一二,想来此事定能稳如泰山,再无变数。”

    听到吕壹这么一说,马田眼中闪过一丝不易让人觉察的亮芒,脸上神色却是不变,点头:

    “中书之意,吾已知矣。”

    如果说,未禀报孙权以前,这只是一个建议。

    最多也就是校事府与蜀地的买卖协议行为。

    那么,当孙权决定给汉家天子写信之后,这已经算是事关盟国之间的大事了。

    就算蜀地运粮往吴国,那也是有限定的。

    可不是说想运就运。

    要不然为什么要设一个永安易市?

    万一长安的小胖子接到吴大帝的来信,就是“咦”了一声,然后说我什么时候答应要借粮。

    那就尴尬了。

    大帝丢了脸,吕壹自个儿,说不得就要跟着丢命。

    虽说这种事情概率不是很高。

    毕竟马先生与兴汉会的交情匪浅,甚至很多时候,马先生可以替兴汉会传话。

    而兴汉会的表态,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冯都护是同意的,至少也是知情的。

    但吕壹很惜命。

    所以他要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准备。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马田得知孙权迫不及待地给长安写信之后,心里已经想到了一个问题:

    吴国今年的饥荒,恐怕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严重?

    心里这般想,马田嘴里满口应下:

    “吾自会写信给冯都护,请求冯都护伸手帮忙一二。”

    想了一下,他又补充说道,“兴汉会在锦城那边的主事邓维哲,乃是前番出使江东,代表大汉与吴国盟誓的邓伯苗之子。”

    “邓维哲颇有其父之风,想来对此事,必定会上心。我再多写一封信给他,让他多做些准备。”

    这一回,轮到吕壹感激:

    “多谢多谢,多谢先生。”

    “举手之劳罢了。”

    “我知先生握瑜怀瑾,胸怀讨贼大计,不计俗凡之事,但终是带了这么多学生来到江东,总有照顾不及的地方。”

    吕壹拱手道,“某在此向先生保证,只要是事关先生与学院学生,校事府必定竭尽全力帮忙。”

    “吕中书有心了。”

    “互助,互助而已。”

    得到马先生让人明日来取信的答复,吕壹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回到校事府后,又立刻派人送了厚礼过去。

    买粮之事,需要马先生从中搭线,所以吕壹也不怕有人对此说三道四。

    什么交往甚密之类的话。

    待到第二日,吕壹没有派人过去,而是亲自又去了一趟,果然从马先生手里拿到了信。

    “汉国人士多豪爽矣!”

    吕壹大是感叹。

    前有冯都护,给大吴借马借盔甲借兵器。

    后有马先生,为大吴想办法买粮借粮。

    感叹之余,即便如吕壹者,亦是有些唏嘘:

    大吴这些年,受汉国帮助良多,只盼讨贼大业早日成功,如此方不负汉国的援手啊。

    马先生的信送到长安时,已经是初夏了。

    与信件一起来的,还有同样接到江东来信的邓良。

    “维哲这一路上可还好?”

    “有劳兄长关心,尚还好。”

    邓良的大人虽贵为右卫将军,但邓良却是一直没有出仕,只愿留在锦城。

    原因很简单。

    他的阿母已经年老,多有不便,他需要亲自照顾才放心。

    就如这一次天子迁都,大部分朝中大臣的亲眷,也陆陆续续地迁到了长安。

    但邓良的阿母身体不太好,不适合出远门,所以就留在了锦城。

    这一次邓良难得过来,自然是商量这一次的吴国缺粮之事。

    “这些年你在锦城操劳,一直做得很好,你的功劳,不但是我,陛下也记着。”

    “哪一天你想着出仕了,不管是想留守朝中还是出任地方,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看着已经开始蓄起了胡须的邓良,冯都护多少有些感慨:

    “一晃就这么多年了,有时候还觉得是昨日呢。”

    邓良微微一笑:

    “此许微末之功,小弟何敢居功?再说了,这些其实都是会里兄弟的出力,我不过是代表会里出面而已。”

    冯都护摆摆手:

    “有功就是有功,自家兄弟,不须自谦。除了你,我还真找不到一个既然能让我放心,又能安心留守的人。”

    “我们谋划了这么多年,总算是等到了这么好的机会,锦城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

    平日里一向淡泊的邓良,谈起此事,情绪终于少见地出现了波动:

    “兄长放心就是,这几年来,蜀地的大族都算是配合,再加上今年又提高了粮价,他们高兴都来不及。”

    这些年来,被盘得圆润无比的蜀地世家,其实早就想认命。

    奈何大汉丞相一直压着,不愿意全面放开口子。

    直到拿下关中与并州,大汉的急速扩张,需要补充大量人才。

    再加上丞相去世,天子迁都,这才算是彻底翻了过去,朝廷开始大量启用蜀地子弟。

    如谯周,出任太子家令,就是一种态度。

    这大约也算是一种帝王心术吧。

    丞相前抑,天子后扬,反正现在蜀地世家对天子,很是拥护。

    这么多年来,大伙苦尽甘来,得知朝廷又打算大量卖粮给吴国,岂有不踊跃拥护之理?

    事实,这几年来,兴汉会每年都会高价收一批粮,转卖往东边。

    不过那是有定额的。

    今年可不一样,听说居然是全部高价收,有多少收多少,这等大好事,可不得好好赚一笔?甲青的蜀汉之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