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锦绣盛唐:我的父亲是李世民在线阅读 - 第764章 想给泰山加把土

第764章 想给泰山加把土

    嫁。

    远行,天涯。

    似浮萍,难归家。

    昭君托雁,西子浣纱。

    腮染秋叶色,颊生春日花。

    丹心只思报国,赤胆光映朝霞。

    荡涤番夷不辞倦,且待凯旋凤池夸。

    文成公主出嫁,排场之大堪称前无古人。哪怕是最受当今皇帝宠爱的长乐公主出嫁时,也没有上百个国家的人前来壮行。

    文成公主的嫁装一眼望不到头,嗯,两眼也望不到头,嫁装之盛都上了历史教科书。

    原本李世民也没拿这个事当事,所有的一切都是李泰安排的,他没怎么上心。对吐蕃最好的政策就是和亲,这样可以让边境安宁几年,大唐正好休养生息。

    如果这次禄东赞求亲再被拒,松赞干布恼羞成怒之下必然大举兴兵犯境,和亲可以止住干戈,于国于民都有利。

    当然大唐也不怕吐蕃,他若兴兵完全可以把他打回去,用和亲的手段更温和也更划算,和亲的成本的低,公主不是真的公主,嫁装虽然多,人家聘礼也不少。

    李世民觉得和亲挺好,拒亲也没啥,他就任由李泰折腾了,没把这事放心上,出嫁日期临近了,礼部来向他请示各项事宜,他才感觉到这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李世民后悔让李泰去赈灾了,这么宏大的场面应该记录下来才对,如果李泰在,可以让他把送文成公主出嫁的盛况给画下来。

    李世民有点小郁闷的走出两仪殿,信步闲行的来到了凌烟阁,他抬头看看凌烟阁,没有上去,只是深深一叹便走了。

    自从侯君集被斩,他就没再登上过凌烟阁了,看见侯君集的画像,他心里就搅海翻江的难过,恨不得把他的画像都烧成灰。

    他当然不会真的跟一副画像过不去,他还带着群臣到凌烟阁下溜跶,群臣请他登阁,他拍着门板大哭。

    他不说一到年节格外的想念去世的正宫后、远走的嫡长子,他说他想念曾经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把群臣感动得陪着他掉眼泪,请他登阁他又不肯。

    说一看到侯君集就想起他曾经立过那么多的功劳,自己却连他一命都没保住,他哭得眼泪哗哗的说:“君集啊,朕从此为君不上凌烟阁。”

    不上凌烟阁的李世民想起了凌烟阁里的画像,那些画像都是阎立本画的,好像自从见过李泰的画作之后,就忘了阎立本也是当世的大画家。

    李世民当即下令,让阎立本把文成公主出嫁的盛况给画出来,阎立本接到命令紧张得浑身哆嗦,他可没有李泰那种看过就记得住,记得住就画得下来的本事。

    文成公主出嫁也不能所有的人都原地不动,给他时间摆好姿势慢慢的画。

    皇命在身,说什么你都得画,还必须画得好,阎立本别无选择,只能是咬着牙把浑身的艺术细胞都发挥出来。

    一幅名震千年的《御辇图》就这样硬生生的被逼了出来,李世民在金殿上展开画卷,好一顿夸耀,重重的赏赐了阎立本。

    文成公主出嫁之后,长安城内的番邦首领也纷纷的回转原国,朝廷就像是一壶烧开了的水,正慢慢的晾凉一样的开始趋于沉静。

    正月十六这天清晨,李世民和往常一样的走进大兴殿,他坐好之后向下望一眼,太子没回来,晋王也不来听政了。

    李治上朝根本不是去听政的,人家就是去陪二哥的,二哥都不在,那还听个什么政?

    大殿上倒还有一个玉树临风的皇子,吴王殿下穿着蟒龙袍直溜溜的站在最前面。

    今天算得上是年后第一天正式议事,李恪有本要奏,不过他并不着急。

    随着齐公公精神抖擞的一声高喝:“有本早奏,无本散班呐!”群臣全都振奋起精神来。

    第一个上本的人是中书舍人来济,对,就是那个替李承乾求了一句情,然后就坐着蹿天猴升官的来济。

    “陛下,今岁元旦之日,大朝会百官相贺之余,尚有百余番邦可汗拜于冕旒之下,此等盛世之景象自古未曾有之,这般功绩实该封禅祭报天地。”

    来济这一提议,立马引来了众臣的交口称赞,有人开了头,后面的人自然要跟上,一个个热情踊跃的劝皇帝该去封禅。

    封禅是帝王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上有近六百位皇帝,只有七位皇帝曾经封禅。

    只有天下太平、四海一统、众望所归的帝王才有资格封禅,而且七位封禅的皇帝中,也有几位是名不副实的。

    李世民想不想封禅?想啊,做梦都想给泰山顶上加把土。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祀字还排在戎字的前面,对于皇帝来说封禅就是最高理想了。

    若是个平庸之辈可能连想都不敢想一下,但是李世民扪心自问,觉得自己还是够格封禅的。

    李世民一见群臣如此的热情高涨,他顿时满脸笑容、心底花开。

    这事挺好,但是做人总得矜持一点,怎么着都得假装推辞一下,三让三请才像那么回事。

    前几年也有人提出过请他封禅,结果他让的太诚恳了,大臣们没敢跟他力争,这事就黄了。

    这一次他还得继续让,于是他哈哈大笑的推辞道:“这个不好吧?朕这点功绩够资格封禅吗?”

    李世民这话说的,跟鼓励别人再使点劲夸他有区别吗?

    于是乎满朝的大臣开始比拼口才了,会说话的猛甩词夸皇帝英明神武、功高盖世、远超秦皇汉武、直逼尧舜禹汤,不会说话的就瞄着会说话的,附和一句“他说的对”。

    李恪站在最前面,悄悄摸摸袖子里的奏章,算了,今天别往上呈了,满大殿的人都在吹捧皇帝圣明,说的好像大唐已经太平无事了一样。

    府衙出的奏章都是李恪不能决断的案子,也没啥争气长脸的事,拿出来就等于给人家的热情,兜头浇盆冷水,自己干这扫兴的事干嘛?

    李世民坐在上面,志得意满的向下扫视,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倒不是李恪多出众,而是别人都坐着,就他站着。

    李世民直接点名问李恪,关于封禅这件事,他是怎么看的?

    他是怎么看的?他根本就不想看,给泰山顶上加把土有个屁用?你有那闲心不如给献陵加把土呢。

    李恪躬身一揖,拱手说道:“儿以为众臣所言极是,父皇论功业实足封禅。”

    封禅这种事,谁敢说皇帝不该去?那跟骂皇帝也没什么区别,李恪心里不同意,嘴上可不敢不同意。

    李世民刚刚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也在漠北、西域设置了羁縻,使那些番邦变成了自治州县。

    大唐现在是政治清明、疆域广阔、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李世民确实有封禅的资格。

    “好!既然你们都是如此说,朕就定于今年五月前去封禅!”大王叫我来吃斋的锦绣盛唐:我的父亲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