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道理到不了的地方
书迷正在阅读:每次上热搜都是因为副业、行走在元朝末年、透视神医闹得都市百花开、重生七零返城女知青、彪悍姨母清宫养娃日常、女主被用卡牌创造出来了、重生之最强人生林不凡苏晴、汹妄(1V1)、危险美人、穿越之古代种田小日子
这家人姓周,当家的老人名曰周富贵,其儿子名曰周常。 父子两人的矛盾已有些时日,村子里其余人也来周家调解过,然无济于事。 正堂里,刘淳和周富贵相隔对坐,喝着茶渣,周富贵对于读书人没有多少感触,自幼都在庄稼地里摸爬打滚,对于读书人认知也仅仅是停留在传说中。 世上最难做的人便是和事佬,刘淳今日也不是当和事佬来的。 周富贵喝了口茶,一言难尽的说道:“他小子想要去城内讨生活,完全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就不是能成事的材料。” 刘淳抿了口茶,身为一个家境尚可的读书人,刘淳是真的没有喝过这般难喝的茶叶,可星罗谍子就在周围,他也不能将这口茶叶吐出来,扣上一顶不知人间疾苦的帽子,不利于他进入内阁。 越发觉得自己的宗主大人是有大才的,挑选了这等不知如何下手的考核内容,也不知其余人现在如何了。 周常和妻子一旦离开村庄,前往城内讨生活,家里的农活,就要落到周富贵两口子身上,两位老人家还谈不上手无缚鸡之力,以他们当下的年纪,是可以将庄稼地照顾的很好,可再过上几年呢? 周富贵心中所想符合现实,只要每年都种庄稼,不但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还能卖出一部分粮食,收入虽不多,但几年下来也有一个账算,外加横龙山脚下水土肥沃,庄稼格外肯长一些。 能遇到这样的庄稼地,就已经是最大的福报了。 周富贵当然知晓儿子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在城内扎下根来,多认识一些权贵,结交人脉,自己往后也能多一些门路。 但这不现实,首先周常只是一个裁缝,手艺好坏姑且不说,本就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人,那些权贵凭什么要认周常的黄? 外加城内本就寸土寸金,就不是农民该去的地方。 关于孙子读书一事,恒昌书院本就对寒门稚子无偿授课,等小崽子长几岁后,就自然可进入恒昌书院读书。 至于能不能读出来一个名堂,那就是后话了。 周富贵说道:“先生是读书人,懂的道理要比我们多,其实我也不懂啥道理,就只能在家里好好的种地,温饱有余就行了。” “可儿子非得去城内,真的愁死我了。” “城里的人肚子里都长了八个心眼,不是他能去的地方啊。” 刘淳放下茶杯,大概再也不会举起这个茶杯了。 想了想说辞,沉思道:“言之有理啊,务实才是一个人最应该做的事。” 周富贵听到这话,咧嘴笑道:“还是读书人说的话最中听。” 这位老农骨子里就没吧刘淳当一回事儿,在他的印象中,读书人都是锦衣玉带,出门在外护卫相随的,绝不可能来这等穷乡僻壤之地。 就算刘淳是一个读书人,也定然是混的不怎么样的那类读书人。 对于周富贵心里的这些想法,刘淳能察觉到,倒也不置气,底层百姓虽苦,可过来人都知道,越是底层的百姓,有时候便越是难以打交道。 笑道:“您老先忙,我去看看你儿子那里是什么情况。” 周富贵起身道:“先生可一定要帮我好好劝劝儿子,做人做事啊,不能把自己看的太高了,那早晚都会害了自己的。” 刘淳笑着点了点头,大步流星的走出了屋子。 因和父亲不和,周常和妻儿近日就居住在庄稼地旁边,有一临时搭建的草屋,这间草屋本来是守夜的,防止夜间野猪下山来找庄稼地的麻烦。 一家三口来了这里后,又把这间草屋扩建了一二,妻儿住在大屋子里,周常住在小屋子里,平日里煮饭烧水,都在大屋子里。 草屋对面,是一条独木桥,桥下溪水潺潺,水中也无鱼虾,算是一条贫瘠的溪流。 刘淳踏着独木桥来了。 早上周常便已见过刘淳,只是在父亲那里,两人之间也没来得及深聊一二。 对于读书人的认知,周常在父亲之上,见到刘淳来了,赶紧让妻子搬出桌椅板凳,泡了一壶茶。 周常起身迎接道:“先生愿意来我这草屋身边,真是我的福气啊。” 刘淳摆了摆手道:“莫要客气,今日你就当我不是读书人,当我是一个普通朋友就是了,这样说话也不生分。” 坐下来闻了一口茶香,刘淳好奇道:“这是哪来的茶叶?” 周常老实回道:“山里的茶叶,山中有野茶树,便摘取了些。喝起来味道要比大家伙儿常喝的满天星好很多。”wap..OrG 刘淳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着实是要比之前的茶渣强多了,干燥的喉咙随着这口茶水也润了不少。 “口感不错,你想去城内发展,不知裁缝手艺如何啊?”刘淳轻声问道。 先生这般询问,令周常心中涌起了希冀。 刘淳再度开口道:“这是一个沉重如山的问题,你最好想好了再回答我。” 有些事已不必细问,周常欲去城内发展,其势头就是为了阶层跃迁,先在城内扎根,默默繁衍本金,有些事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到的。 可若手艺不够精细,只是稀松平常水准,那就最好别去了,还是在家中老老实实的种地吧。 遇到这类考核,刘淳自认倒霉,就当做自己进不了内阁,死马当活马医吧。 此事父子之间根本就无两全法。 须臾,周常郑重道:“当下而言,水准中上,与那老师傅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火候。” “可我还是想去,只要进入城内,便有许多机会。” “孩子以后虽可进入恒昌书院读书,可我这个当父亲的人,总不能一直都在庄稼地里忙活,总得要给儿子积累媳妇本,若他以后读书有成,有点家底撑着,遇见事了也不扎手,就算他往后读书没出息,可有家底支撑,做其他事也方便。” “世上许多事,就是老子有种富贵有根。” “我若不走出这一步,我的孩子以后大概率也和我一样没出息。” “人在世上,不能只求安稳。” “平心而论,城里就是比村子好。” “可惜这些道理父亲不懂,父亲总觉得我们全家都是贱命,就该老老实实的务农,一日三餐吃饱就行了。” 刘淳又喝了口茶,不得不说父子两人都很有道理,父亲的想法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儿子的想法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功利心暂且不提,每一个人都有功利心。 得父子和睦,又得让双方都下台。 刘淳说不动当中任何一人,且老一辈的观念本就根深蒂固,讲道理肯定是死路一条。 该怎么办呢?明圣之君的盛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