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清明祝在线阅读 - 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三)

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三)

    “仲方兄对在下的改革可有见解?”

    卫怀与杨怀绳坐在淮清桥旁的茶肆里,摆上棋局,正下到一半。

    “某以为,改革不必先谈世弊,当革人心。”

    杨怀绳轻轻提了一个子。

    “此话何讲?”

    “人心不古矣!”杨怀绳叹道,“今人不知修身养德,皆不通礼乐,以致先贤之道,尽数损敝,故教化不兴,至于数代,国祚因之短命也。”

    “所以,按你之见,该当如何?”

    “应重整礼乐,于各地修缮古庙,行祭祀之盛事,且使各处尊奉古法,力求重行周代之礼乐制度。”他说罢,又走了一步棋。

    “仲方兄啊,周代制度既已废千年之久,其法度早就不合适宜。若存其礼乐制度,岂不宗法、井田诸类,均要起用?按怀之见,改革需废旧换新,不可抱残守缺!”

    杨怀绳苦笑着摇摇头,并不回话。

    “我能说一句吗?”

    卫怀刚下了一个子,便听到自己身后有人说话;回头一看,一人倚在一旁,轻轻地微笑着。

    “您这棋下错了……应该在这边……”他说着,指着棋盘上的一处,“您在这不就能冲断了吗?”

    “你是干什么的?”这番话让杨怀绳恼怒了,他腾地站起来,“所谓‘观棋不语真君子’,你想要卖弄棋艺,找人下去,别打搅我二人弈棋!”zWWx.org

    “都是读书人,你脾气怎么这么大呢?!”那人被说得脸红脖子粗,用眼睛死死瞪着杨怀绳。

    “你想干什么?”杨怀绳抬起拳头来,厉声发问。

    “好了,好了,仲方兄……”卫怀赶忙起身,按住他的胳膊,向他使了个眼色:冷静一点。

    “都不是粗鄙之人,何必动怒……”卫怀劝慰那人道,“敢问足下名姓?”

    “您还好些……”那人不屑地一瞥杨怀绳,才转脸和卫怀说:“在下姓夏,名元龙,字人英。”

    “久仰大名!足下可是附近那所书院的先生?”

    “您知道我?”夏元龙心下一惊。

    “前些年在国子监的时候,就知道有位夏人英勤于训导学生,被书院请了去,不期今日相会啊!”

    夏元龙脸色陡然一变,吃惊地问:“您不会就是……”

    他大笑道:“我便是卫怀。”

    “幸会!幸会!”夏元龙便向卫怀深深地一作揖。

    杨怀绳却冷笑一声。

    他扭头一看,杨怀绳仍闷头下着棋,始终不抬下头。“这位兄弟……”

    “他叫杨怀绳,字仲方。”卫怀回头瞅见他,眉头一紧,喊道:“仲方兄!……”

    杨怀绳还是只当听不到。

    夏元龙在旁一拍卫怀:“我去跟他赔个不是就好了。”

    他一只手扶着桌子,慢慢移步到杨怀绳面前,轻轻唤道:“杨公,杨公?”

    “怎么了?”杨怀绳还是满面烧红,怒气好像并无消减。

    “哎呀,多大点事儿……我在这跟仲方兄道个歉,望仲方宽宏大量,恕我无礼。”

    杨怀绳一看卫怀,卫怀使劲地朝他这边点头,他才说道:“你明白就行。我们都是读书人,这些规则俱应晓得,何必如此?足下以后别如此轻率无礼就好。”

    “是……”

    杨怀绳方才释怀。为表示自己心无芥蒂,便望桌上甩去三枚铜钱,招呼茶博士道:“再给我们这桌添上盏茶!”

    夏元龙那紧绷的神情顿时放开了:“谢谢仲方兄能大度容人哪……”

    卫怀也笑了:“这有什么!仲方只是禀性刚直,气性又不大嘛。”

    “及民说的没错,来,”杨怀绳拉开一旁的椅子,“我看你也是手痒了,跟在下弈一局?”

    夏元龙笑逐颜开:“好!”

    卫怀遂坐在一旁,悠闲地品着茶,看他俩对弈。

    “卫祭酒啊,我听说你致力改革,不知可有成效?”夏元龙问。

    卫怀摇摇头,“目前只是在四处讲说新政,给百姓听听罢了,并无一点落到实处,高谈阔论。”

    “祭酒不必自贬。我见祭酒是真想办实事的,非空谈之辈。”

    “你们都这么觉得就好,说明我的确不是无所事事。因此,我才渴求得一名士,同我共推改革之道。”

    “可如今我们三人却结识到了一块,不知可得效法桃园三结义?”杨怀绳说了一句玩笑话。

    “可不知哪里又有个武侯呢!”夏元龙嘲弄般地说道。他顺便走了一子。

    杨怀绳一低下头,双眉紧锁。原来角上的那几枚棋已被夏元龙的白子抄了后路。

    “真是厉害。”杨怀绳小声说。

    “依夏贤弟的见解,改革当从何处下手?”卫怀问。

    “此话不好。”夏元龙盯着那盘胜局已定的棋,正在收拾残局,“这些话就算现在说出来也无足轻重。还是先想想如何扩大势力,震动官府为好。然后再细细布局无妨。”

    “我输了。”杨怀绳一下子躺在椅背上。

    “看来改日再弈时,我还须让你几个子喽。”夏元龙笑道。

    他们三人本就志同道合,自此便相交甚密,平日都行在一处,好往来于淮清桥之间,百姓常在桥下撞着他们的身影,不是在喝茶饮酒,谈天说地,就是对弈下棋,较量棋术。好事者围在一边看着,见姓夏的已经让过姓杨的六个子了,杨怀绳还是敌不过他。

    这般悠闲了几日,夏元龙才找了卫、杨二人,要商议筹办书院。众人对此皆十分赞同,二话不说,争着要当出钱的大头。卫祭酒说自己家财丰足,夏元龙说自己深通经营,杨怀绳则说自己受人之恩,正可报答。因而都没一致的看法,不曾定决。

    卫怀便说:“还不如都出一样的钱,各位也就安心了,怎样?”他二人深以为是,都出了十两银子,卫怀也出了十两,共拿着三十两银子去建一所书院。卫怀恐到时短了钱,那两位又要替他出,便暗地加付了二十两银子,以防不虞。

    故这所书院只到半年,便顺风顺水的建成了。

    夏元龙考虑到他二人俱有公职在身,不便抽身打理书院,遂干脆辞了职,只一心在书院里教书,并给书院起了名字,挂了匾额:思和书院。古时桥头的清明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