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回娘家的大姨
书迷正在阅读:东京人不讲武德、病毒王座、这个明星太猛了、浮生醉、宗门内卷我搞钱,修为领先五千年、第一婚宠:厉爷娇妻太会撩温宁厉、第一婚宠:厉爷娇妻太会撩温宁厉北琛、分家后,我家衣柜通现代、凶猛败家子:开局捡个便宜美娇妻、忆末灰雪录
贞观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是萧湘华的添妆礼之日。 这一日,与萧家有亲的人家都或送来礼物,或亲自到场给萧湘华添妆。 林婉婉给萧湘华准备的添妆礼是铜座琉璃镜,仍是今日的礼物里面最夺人眼球的。 不过因为之前在双胞胎姐妹萧淑莲和萧丽薇的添妆礼上,已经出现过琉璃镜,这一次再出现,大家已经没有像第一次见到那般震惊了,但还是咋舌不已。 都知道萧家这位外孙女,有一位游侠儿师兄给了她许多稀奇古怪的舶来品,富可敌国,这出手是真大方啊。 大舅母袁氏在两位庶女的添妆礼上见到琉璃镜时就暗暗想过,庶女都有的东西,她的嫡女自然更会有。 今日见林婉婉果然又取了一面琉璃镜给萧湘华添妆,袁氏自然春风满面。 虽然林婉婉没有因为萧湘华是嫡女而备更厚的礼,让袁氏有那么一丝丝的不舒服。 但到底琉璃镜太稀罕了,很快就冲散了她的那丝不舒服。 今日萧湘华的屋子里特别热闹,来来往往的亲戚,既送添妆礼,又说吉祥话。 只这场喜事的主角一直坐在垂床上,非常沉默,态度不积极,人家来送礼了也只是一板一眼地按规矩行礼道谢。 虽然不热情,但不能说她失礼,该有的礼仪萧湘华一点都没缺,只是神色冷淡罢了。 旁人哪怕不喜,也说不出什么来,只会说她有荣辱不惊的大家气派。 就是那种彬彬有礼地拒人以千里之外,挑不出错,又亲近不起来。 袁氏在屋子里帮着应酬,不时跟往来的宾客抱怨一句:“到底还是小孩子呢,一到这种时候就不会说话。” 来人便会附和一句:“年纪小脸皮薄,等嫁做人妇就会不一样了。” 南兰陵萧氏和琅琊王氏的亲事,肯定是一桩美谈,哪怕双方都只是旁支,别人也愿意给一些体面的。 因此今日来给萧湘华添妆的亲友特别多,连平日里不走动的许多远亲都送来了礼。 林婉婉也是在这一天第一次见到萧母的另一位女儿,也即林婉婉的大姨萧氏,闺名玉宁。 这位大姨嫁到了临海县庞家,虽然庞家不是世家,但属于新贵。 萧氏大伯官运亨通,算是寒门贵子,目前在长安当差。 有庞大伯顶门立户,庞家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 这一次萧氏之所以会来钱塘县,给萧湘华添妆只是顺便的事,他们一家子要从杭州大运河乘船去长安投奔庞家大伯才是目的。 萧氏自出嫁后,二十多年来,回娘家不足五次。山长路远是一方面,出嫁女不能随意回娘家又是一方面。 萧氏的郎君庞遗风是个地主闲人,靠家里的佃租和铺子收入维持上流社会的生活。读过书,但未能考中功名。 他们的嫡长子庞宝晏完美继承了父亲的“读书能力”,想靠自己读书科举入仕是很难了,靠举荐和祖荫更没有戏,于是就把脑筋动在了别的地方。 前几年天下初定之时,大唐因争天下所需甚大,财税枯竭,难以为继。 为了解决朝廷官员的俸禄和衙门的办公经费等问题,唐高祖李渊就设计了一套方案来解决这个难题——由政府放贷和出租,即公廨钱和公廨田。 置公廨本钱,为诸司办公费用。 然而放贷和出租,也不是谁都能做得起来的。 放高利贷这件事,没经济头脑的人碰这一块儿,有可能亏得血本无归。 而经营土地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土地不可能是旱涝保收。 土地的出租和收租,粮食的买卖等等,那都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一个不对,就会影响官员收入。 那咋办呢? 于是皇帝就又冒出了一个奇思妙想,设置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捉钱令史”,专门来管理公廨钱事宜。 捉钱令史kpi指标有且只有一个:放高利贷。 朝廷的三省六部都设有“捉钱令史”,每个衙门9人,每人掌管五万钱,通过市场放贷给老百姓,每个月缴纳利息给朝廷。 这就为某些不能靠祖荫,也不能靠才学当公务员,但是家里又有那么一些资产的人,提供了一个入仕的机会。 其实就是变相的在卖官,而且还是合法的。 为了防止亏掉本金,李世民还规定了必须实现盈利。 李世民研究了一下大唐的金融市场,一拍脑袋,认定高利贷这件事儿每年获得百分之百的回报是可能的。 所以每个捉钱令每个月都要给朝廷纳利四千,一岁凡输五万。 每个月完不成kpi的就挨惩罚,没什么好说的,而完成kpi的就给予奖励。 如果连续十二个月都完成了kpi,那就可以去吏部排队,等着分官做了。 有官可以当,这是多大的诱惑啊!相当于一年五万块买个官身,还不用纯支出,高利贷放的好还能赚一笔,有钱无权的人自然争先恐后。 朝廷的高利贷业务,也就在这群人的带领下做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 朝廷文武百官的俸料钱和衙门的行政开支,就用这些钱。 当然了,毕竟不是正规的途径进入仕途的,授的不会是什么好位置的官,就是个芝麻小官,而且也有上限,升职加薪的空间很有限。 但对于考试不行,又没有人举荐自己的富人来说,这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朝廷和有钱人这一波就属于各取所需。 为了儿子庞宝宴有个好前程,庞遗风携妻萧氏玉宁带着家小去长安投奔庞大伯,打算竞争一个“捉钱令吏”的职位,换个官身。 虽然“捉钱令吏”这个名头不好听,而且发展上限也是被定死的,没有什么向上爬的空间。 但对于野心并没有太大的庞家人来说,这就是个好前程了。 唐朝初期,这项公廨钱的制度只在京师范围内实行。 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众人也不敢太过分的。 而且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皇帝也强势,压得住底下的官员。 所以这项制度的危害还不是太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皇帝缺钱的窘境。 但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每况愈下,这个高利贷业务就渐渐推广到了全国。 李世民当初规定的百分百的利息变成了百分之二百、三百,甚至一千,成为了老百姓倾家荡产的噩梦。 /100/100924/3218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