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完璧归赵
书迷正在阅读:异客开物、将军夫人惹不得、从文抄公开始成就武神、离婚后,总裁前妻悔哭了、在旅行综艺里,我靠医术惊呆全网、天枭麒麟之惊天凌云、皮剑青朱栩诺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凡人作弊修仙、元灵法则、我想追着你梦游
蔺相如(约公元前329~前259年),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也有记载称他是山西古县蔺子坪人。他曾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因为在缪贤准备逃去燕国时,对缪贤进行过合情合理的劝诫,遂甚得缪贤的信任。缪贤对其才华亦是十分的欣赏。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蔺相如的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有三,一是完璧归赵,二是渑池之会,三是负荆请罪。其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将他的智勇双全体现得淋漓尽致。 适时,蔺相如已经年过不惑之年,却还是宦官手下一名名不见经传的门客,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尽管他得到了缪贤的礼遇,但对于才高八斗、志比天高的蔺相如而言,却仍是远远不够的。 而他之所以甘心一直在缪贤的门下做事,一方面是因为缪贤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缪贤是赵国都城内最大的宦官,很得赵王的信任。在战国那个大争之世,必须存有大争之心。只有闻达于诸侯才不负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艰难。蔺相如相信,只有通过缪贤的举荐,自己才能够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功名大业。 后世有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蔺相如的苦心经营之下,这一天终于来了。 赵王在听到缪贤的举贤之后,大喜过望,当即便命人前去缪贤府上,通传蔺相如前来晋见。一见面,赵王上下打量一番蔺相如后,便迫不及待地向他问道:“秦王在信中说,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本王的和氏璧,你认为能不能给他?”蔺相如在来时就已经想好了这个问题的关键,遂胸有成竹地说道:“秦国强,赵国弱,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他。”赵王听闻蔺相如的说辞,并没有失望,而是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世人皆知道秦王贪婪,本王料想,秦王得了和氏璧,是断断不会给本王城邑的,本王又该怎么办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自然知道赵王的忧虑,也知道当前秦国和赵国的形势是秦强赵弱,但是他更明白,秦国此举是一石二鸟之计,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则赵国理亏,秦国就有了攻击赵国的理由;反之,如果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则是秦国理亏。将两种对策以衡量,便有了定议:宁可答应秦国的请求,也不要让自己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赵王心中大喜,一方面他看到了蔺相如果然有才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通过蔺相如的分析,看到了此事的关键:献出和氏璧,谋取政治上的主动。他料定秦王决计不会将15座城池给予赵国,只要取得了主动,到时说不定还能够保全和氏璧。 然而,再完美的计划,也需要懂得权衡的人去执行,赵王心中其实已经认可了蔺相如,只是赵王毕竟不是很了解他,遂向他试探性地问道:“只是这出使秦国的使者,应该派遣谁去才合适呢?”聪明的蔺相如,自然明白赵王的心思,他知道展示自己忠心和决心的时刻到了,遂大胆地向赵王说道:“大王如果急切地需要一个使者,而都城之中一时之间又确实无人可派,臣不才,愿捧护和氏璧前往秦国出使。在此,臣向大王保证:如果秦国将城池给予赵国,履行承诺,则臣顺势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但是,如果秦国虚以逶迤,意在和氏璧,而不履行承诺,则臣势必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言,赵王心怀大畅,遂命令蔺相如为使者,代表赵国,西行入秦。 数十日之后,蔺相如便到达秦国境内,为了防止沿途出现变故,保全好和氏璧,蔺相如想尽了办法,一刻也没有松懈。然而,他知道他与和氏璧安全到达秦国,也不过是走过了第一步难关,更大的风浪还在后面。 果然到达咸阳之后,秦国国君便急不可耐地将蔺相如传到章台宫晋见。秦王看到蔺相如后,并没有为这个陌生的面孔而诧异,因为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和氏璧上,在一番寒暄之后,秦昭襄王连忙要求,让蔺相如献上和氏璧观看。 久负盛名的和氏璧,终于在蔺相如的“小心呵护”下,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也’,赵王都这样做了,足见赵国的诚意,现在秦国是否也应该表示一下?秦王也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这样,才能够符合赵、秦两国的身份,我也才敢献和氏璧于大王。” 听闻蔺相如的一番言辞,秦王知道蔺相如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想要巧取豪夺和氏璧是不可能的。别无他法,秦王只能暂时答应蔺相如斋戒五天。蔺相如遂被秦王安置在咸阳城的广成宾馆里。蔺相如到了广成宾馆,并没有闲着,反而更加迅速地行动起来,企图保全和氏璧。他知道,秦王所谓的斋戒,也不过是托词而已,要得到他所许诺的城池,可谓难比登天。为今之计,只有一面稳住秦王,一面将和氏璧悄悄送回赵国,到时木已成舟,自己再想办法脱身。 翌日,蔺相如让忠心于赵国的随从亲信,换上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道溜走,把它送回赵王手中。 秦王斋戒五天之后,按照蔺相如的要求,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蔺相如参加。这一次,秦王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夺取和氏璧,哪怕背负不义的名声,也不能让自己“得入宝山、空手而归”。岂料蔺相如虽然没有爽约,却并没有将和氏璧献上,只听蔺相如对秦王说道:“历史可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个国君,何曾有人听说,有一个国君是坚守信约的?没有!我蔺相如不过是赵国官吏手下的一个门客,却得到赵王的信任,担当护送和氏璧、出使秦国的重任。死尚且不惧怕,唯独害怕受大王蒙骗,而有负赵王的重托。无奈之下,我只能出此下策,将和氏璧秘密送回赵国,相信此时它已经到达赵国国君的手中了。当今天下,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如果有诚意,大可以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将15座城池交给赵国,赵国定然不敢违逆大王的意思,将和氏璧如约送上。试想依照秦国的强大,天下还有敌手吗?赵国又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成为秦国的敌人呢?然而欺君之罪,万死难辞其咎,我感到无颜以对秦王,请求受汤镬之刑。大王英明、公卿贤达,还希望你们仔细思考,以决定此事的处理方法。” 秦王和大臣们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有的大臣甚至还发出惊异的呼声,如此戏弄秦王,不是不将秦国放在眼里吗?必须严惩,以儆效尤。但秦国上下,明智之人大有人在,这之中,还包括秦国的君王。 事已至此,秦王无论怎么奸猾,也难以重新夺得和氏璧,环顾朝中大臣,秦王叹了一声,说道:“蔺相如说的,也不无道理,现在杀了蔺相如,只能出得一时之气,和氏璧还是得不到,失去和氏璧不说,还会断绝秦、赵两国的‘友好’邦交,甚至会导致战争,此乃不明智的行为。”其实,秦王何曾会惧怕战争呢?他害怕的是,秦国理亏,对战事有损。而且他知道,就在蔺相如的随从返回赵国之时,赵国老将廉颇已经率领数万大军,驻守在赵国的边境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防备秦国的入侵。 秦王见大臣们已经安静下来,遂建议道:“蔺相如既然是赵国的使节,我国理应好好地招待他,并送他回去赵国,以免落人口实。料想赵王不是迂腐之人,赵国也没有那么强大,会为了和氏璧而欺骗我大秦。” 至此,和氏璧之事终于告一段落,秦王还将接见蔺相如的地方转到了正殿,以示对赵国的尊重。蔺相如圆满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重任,戴着满身的荣誉回到赵国。一时之间,蔺相如之名,传诵在每一个赵国子民的口耳之间。 赵王感念蔺相如的功劳和才德,遂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对于此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赞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蔺相如能够找准时机,在赵国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谓智;在大殿之上,敢于玉石俱焚,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谓勇;对于赵国的重托,时刻不敢忘,可谓忠;遣返和氏璧之时,让随从带着和氏璧先行离去,可谓义。因此可以说蔺相如实乃智勇双全、忠义无双之人。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