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问鼎十国在线阅读 - 第30章

第30章

    没一会儿,便有侍卫来报。

    “罗参军,官家请你入内一叙。”

    罗幼度再次见到郭荣,这位大周皇帝双眼布满了血丝,一副操劳已久的模样。

    在大殿中除了崔衍,还有两人,罗幼度并不认识。

    郭荣也未与罗幼度客套,直言道:“当真会有难民齐聚开封?”

    罗幼度作揖回答:“今日开封府已经有两起案件,未有报案的应该还有。臣特地让人去开封码头打探了情况,不少从黄河水大撤回来的商船亦得到了相应的答案。却有一批批的难民,相互搀扶的沿着汴水南下开封。他们看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至多不过十日,开封将会聚集大批难民。”

    郭荣听到这里,望向了殿内的另外两人:“文素、齐物,你们觉得如何?”

    罗幼度这才知道原来殿中的这两人正是大周宰相范质范文素以及王溥王齐物。

    范质最大的长处即是博学,记忆里惊人,各项人事调动法治律令以及户部存储钱粮人口皆存脑海,信口而来,略一细思,感叹道:“只怕确实如此,是臣等忽视了难民的流动问题。好在罗参军洞察先机,令臣等不至于措手不及。”

    王溥性子宽厚,最是体恤百姓,说道:“应该立刻准备粥棚,清理住所,将难民严苛管控,不至于扰乱开封民生。”

    范质补充道:“要提前准备药材清水,难民聚集之地,最易爆发瘟疫。得安排难民多多洗漱,以避免此祸。”

    王溥再次补充道:“正好开封百姓尽皆聚于城北,令得城北过于拥挤,而城南却多萧瑟落败。可直接招募他们将城南清理出来,以作他日扩充开封之用。”

    罗幼度惊叹的看着范质、王溥二人,心底叹服,这能够身居宰相之位,果然有着超凡的能力,这你一言,我一语的,将接纳安置百姓的大体流程就安排妥当了。

    郭荣也不住点头,也安心了许多。

    也亏得大周之前三年郭威的休养生息,令得大周府库存储着不菲的粮食,完全能够应付此次危机。

    郭荣亦是处事果敢之人,当即就下达了命令:以宰相王溥领衔,户部尚书张昭配合赈灾之事,同时也下达了一条命令:“开封府管京畿民生,灾民亦是大周子民,同在之列。民生事务,依旧由开封府决断。”

    接下来几日,果然如罗幼度预料的一般。

    难民潮渐渐的汇聚成大军开始涌向开封府。

    毕竟开封是大周的中心,天下大周百姓心底的圣地。

    短短的十日间,难民已达六万之数。

    此时大周还算富庶,郭荣也不像杨广,死守着粮库,宁愿便宜瓦岗军也不愿意拿出来赈灾。

    这只要有吃得,难民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当然也不绝对。

    难民与开封府百姓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难民中又有不乏好吃懒做的流氓地痞,开封的流氓也有部分佯装难民,骗吃骗喝,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产生摩擦。

    罗幼度的工作量增加了足足十倍有余,审案断案都得排着队来,根本没有休息的时候。

    崔衍这个开封府第一把手堂堂二品大员也不得不下场,帮着罗幼度一并审案,为开封百姓当起了和事佬。

    当然对于那些趁乱闹事的地痞流氓例外,在这个时候,罗幼度不管犯的案大或小,尤其是对那些有前科的,直接下重手。或打个半死,或直接流放发配。

    大周还未一统,也没有什么特别流放的地方,便将他们发配到矿洞去挖矿。

    这一下将开封府的地痞流氓给震慑住了,私底下都不敢提罗幼度的名号,管他叫小阎罗。

    罗幼度也因此的了一个小阎罗的称号。

    从张进口中得知后,可将罗幼度气得直骂娘。

    他是奔着青天大老爷去的,怎么混成了一个小阎罗的称号?

    不会起外号别起,叫什么小阎罗?

    哪里小了!

    大阎罗不好听嘛?

    大有点夸张,中阎罗也行呀。

    不过小阎罗这名号意外好用,自从罗幼度传出此名后,开封城的流氓地痞安分了许多,顺带流民中混迹的流氓也跟着老实了。

    “呼!”

    罗幼度长吐了口气,终于有了些许空闲时间。

    崔衍擦着额上的汗珠,他本年岁颇大,这些日子工作量极具提升,脸色都有些发白。

    “待制不如回去休息?开封府这里由我来看着便好。”

    罗幼度带着几分关切的说道。

    崔衍微微摇头:“某这把老骨头还坚持的住。”说着又庆幸的说道:“亏得当初听了你的建议,否则结果不敢想象。今日在朝会的时候,范质、王溥两位宰相对你是赞不绝口,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开封现今的平稳,你功居第一。他们两,还加上一个魏仁浦,三人不约而同的向官家呈递举荐信,为此还在庙堂上争了起来。你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让官家命人做成匾额,送往议政厅,枢密院,以作警示。”

    第二十七章 临时府衙

    罗幼度听了也哑然失笑,暗自感慨文正公这话的厉害。

    他此刻还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真正的威力。

    范仲淹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北宋庆历六年,宋朝善待士大夫过甚,固然存在很大的弊端,可随之而来的文坛大兴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