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172章

第172章

    正如高欢预料,宇文泰的长安大军果然没有西进,只安排沿途州郡追击拦截鲜卑可朱浑部三千户,但他另有谋划。

    可朱浑元沿途数次设伏,将追兵全歼,途径河州,源州后,最终抵达灵州,受到曹泥的接待。

    曹泥女婿匈奴人刘丰与可朱浑元有旧,询问他东归的原因。

    可朱浑元并没有说母亲、弟弟都在晋阳,或者他怀朔大安人的身份,反而夸赞起了高欢。

    他声情并茂地说道:

    “尔朱氏为政暴虐,而高王心系天下,毅然于河北建义,彼时马步军不过两万,而尔朱氏有大军不下二十万,此高王之勇也。

    “广阿之战,尔朱兆、尔朱度律、尔朱天光三路联军齐聚河北,高王仅以两条流言退去尔朱氏十万联军,此高王之智也。

    “韩陵一役,尔朱氏溃败,各地刺史纷纷献城而降,高王不费吹灰之力,鲸吞关东,此高王之得人心也。

    “如今高王虎踞晋阳,拥并州胡兵二十万,就连贺拔岳也只是略作离间,便身死河曲,当今天下谁又能当高王敌手?”

    可朱浑元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刘丰,高欢既勇且智又得人心,更是手握关东富庶之地,麾下精兵强将云集,宇文泰又怎能抵挡。

    送走可朱浑元,刘丰的心中也对高欢生出向往之情。

    暂且不提可朱浑元接下来途径荒漠的辛苦,这时候的潼关已然陷入战争的阴云。

    将时间拨回高欢命窦泰南下威胁潼关。

    当高澄听说这一安排,大惊失色。

    他立即征召麾下京畿将士回营,又名崔暹加紧调集粮草,以作大军西行供应。

    而远在长安的宇文泰得知高欢的军事安排,他立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与会众将或以关隘坚固为由,支持大军西行,追击可朱浑元,顺道消灭灵州曹泥势力。

    或希望能按兵不动,防备厍狄干由蒲津入关,以及窦泰攻占潼关,任由可朱浑元东出,也能白捡渭州、秦州。

    但宇文泰却力排众议,只命沿途州郡拦截追击,自己却要领大军东出。

    对于众将的疑惑,宇文泰解释道:

    “可朱浑元东归,实质是我们相较于贺六浑在实力上处于劣势,只有东出潼关,打出威望,才能安抚关西人心。

    “如今高欢虽与刘蠡升交好,但其人多疑,必不敢亲领大军由蒲津入关,关中自无忧患。

    “况且高欢征战,窦泰常为先锋,自广阿、韩陵之后,三百里奔袭秀容川,突袭纥豆陵伊利,逢战皆胜,难免将骄兵惰,窦泰无备,轻易可破!”

    话音刚落,宇文泰的族子直事郎中宇文深当即表示赞同,其余众将一番深思后,也纷纷拥护宇文泰的决定。

    于是宇文泰对外放出假消息,他要将部众分为两半,一部分加强关隘防御,另一部分则有他亲领,西进追击可朱浑元。

    潜伏在长安的听望司探子历经艰苦才将消息传回关东,首先得到消息的是威胁潼关的窦泰。

    为了防止消息传播延误战机,高澄在设立听望司时就强调若有敌方军事调动,必须通报前线领兵大将。

    窦泰被这一假消息所骗,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想到宇文泰会在厍狄干进驻蒲津,威胁关中腹地,而陇山又有可朱浑元执意东归的情况下,敢于找他的麻烦。

    这其中肯定就有宇文泰所提到的常胜之师,将骄兵惰的问题。

    在窦泰毫无察觉中,宇文泰打着拦截可朱浑元与加强关隘防御的名号,将大军分作两部,一东一西出长安。

    才出城,军队便在灞上汇合,宇文泰自领六千骑先行,步卒徐徐在后,一场灭顶之灾似乎即将降落在窦泰的头上。

    而洛阳城中,高澄来不及征伐民夫,甚至等不到崔暹将粮草准备妥当。

    因为他已经得到关西探子传回来的情报,旁人不了解宇文泰的本事,高澄又怎么不清楚。

    一方面高澄不相信宇文泰会作出将部曲东西分置的部署,一旦有事,两方远隔千里,必然首尾不能相顾。

    另一方面,他也不认为关西的军事部署能够在大军开拨前,轻易被探子得知。

    作为听望司的幕后操控者,高澄知道潜伏在长安的听望司密探暂时还没有接触到权力核心层。

    那么这个消息必然是宇文泰主动放出,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迷惑对手。

    相较黄河西岸,蒲津的厍狄干部,进逼潼关的窦泰麾下两万人一定是宇文泰的目标。

    心急如焚的高澄只是派遣信使往晋阳汇报。

    在尚未得到高欢许可的情况下,高澄调集高敖曹麾下两千骑卒、段韶麾下一千骑卒、尧雄麾下一千骑卒,以及自己麾下侍卫骑从五百,武川鲜卑骑卒五百,共计五千骑,带上数日口粮,匆忙赶赴弘农以图援救窦泰。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高敖曹、段韶、尧雄、王思政四人的随行下,高澄抛弃步卒,直扑潼关。

    而慕容绍宗、斛律光、高季式三人则等粮草筹备妥当后,再领步卒两万九千人西行。

    信使一人三马,赶到晋阳时,高欢已经与刘蠡升的使臣定下了婚期,正与心腹幕僚谋划如何攻取刘蠡升的河东山区。

    当管事匆匆忙忙将信使抵来的书信转交给高欢,高欢初时不以为意,在看到高澄分析听望司所得到的情报来源后,同样面色惨白。